您目前的位置: 网站首页 » 学生工作 » 正文

土建学子炎帝故里行:以实践之笔绘就民族团结画卷

(通讯员:林正银)10月黄金周期间,随州炎帝故里景区举办了“九州共月・华夏同根”国庆中秋系列活动。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的马晶瑞、张博成、周维康以及来维族的努尔斯曼古丽·亚森四位学子,与其他民族同学一起,身着特色服饰,通过“同心迎宾”仪式、手势舞《国家》和大合唱《炎帝大歌》,将课堂搬到始祖圣地,上了一堂生动的“行走的思政课”。

活动中,马晶瑞和张博成在“同心迎宾”仪式里始终热情满满。每天清晨,他们怀着激动的心情提前抵达景区,认真整理服饰、练习礼仪,以标准的手势和亲切的笑容迎接各地游客。马晶瑞擦了擦额头的汗水,自豪地说:“以往在课堂上学习建筑结构,讲究的是‘稳’与‘实’;这次参与迎宾,我深刻体会到,民族团结就像建筑的地基,只有各民族心往一处想、劲往一处使,才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基。”张博成补充道:“看到游客们举起手机记录我们的身影,听到他们称赞这才是青春该有的样子,我真切感受到,土木学子不仅能在工地建高楼,更能在文化传播中搭起沟通的桥梁。”

在手势舞《国家》的展演中,周维康动作格外认真。身为土木学子,他对“家是最小国,国是千万家”有着深刻感悟:“我们学土木工程,是为了给更多人建造温暖的家;而维护民族团结,就是守护整个中华民族这个‘大家’。每次比出‘家’的手势,我都觉得肩上的责任更重了。”古丽来自少数民族,在大合唱《炎帝大歌》中,她用清亮的嗓音传递着对始祖的崇敬。她眼中闪烁着光芒:“第一次在炎帝故里唱响这首歌,看着身边不同民族的同学齐声高歌,我仿佛听到了各民族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心声。以后在学习建筑构造时,我要把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其中,让建筑成为民族团结的‘活载体’。”

连续8天的志愿服务,四位学子早出晚归却毫无怨言。周维康说:“每天穿着民族服饰巡演、展演,确实很累,但每当听到游客们的赞美,看到大家因我们的表演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,所有疲惫都烟消云散了。”古丽也表示,这次活动让她对“中华民族一家亲”有了更直观地认识:“以前只在课本上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,这次和马晶瑞、张博成他们一起相处,才发现各民族就像一家人,互帮互助、其乐融融。”

此次“行走的思政课”,让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的学子们在寻根谒祖中凝聚了团结力量,更在他们心中播撒下民族团结的种子。未来,他们将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专业学习,用土木人的智慧和担当,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添砖加瓦,让青春在同心筑梦的征程中绽放光彩。

(一审:林正银  二审:周阳  三审:张丽